一、时政材料
1.权威统计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90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1000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之前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七成。距离目标完成尚有一段距离。
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三成八,有三成五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二成七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人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此外,约七成一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五成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些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
2.新一届研究生招生录取启动,今年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将增加5万名招生计划,扩招对象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扩招,对考生和社会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科毕业生有了一条“分流”途径,缓解了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可有机会留在校园继续深造,待两三年后再择就业机会。而且,此次扩招主要增加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而非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意在为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等专业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有利的。
欣喜之余,也有担忧。如今,“以能力论英雄”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中华英才网曾对2007年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硕士毕业生的薪酬不升反降,平均年薪比2006年下降了4967元另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则显示,六成硕士生可接受起点为2000元~3000元的月薪。学生在读研期间,可能仍需要依靠家庭的帮助,缴纳不菲的学费和支付生活费。但当他们硕士毕业后,即便金融危机减退,就业压力仍将存在,他们能否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时下,大学毕业生当清扫工、搓澡工交通协管员的新闻不绝于耳。就业压力下,这些“饭碗”值得珍惜,但端起来也有些无奈。若干年后,在拥挤的就业市场,会不会出现研究生与大专生、甚至中职生一起“抢饭碗”的局面?
高校扩招研究生起到了“蓄水池”作用如何把人才之“水”蓄好?笔者认为,确立“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大方向后,教育部门和高校还要瞄准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更加细致科学的调研和评估,哪些学科和专业扩招多少研究生,应与需求对接。研究生招生时就该考虑“出口”问题,参与扩招的大学不能“接受任务,一扩了之”。
3.“博士后是到了企业接着搞科研,硕士生、本科生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提高自身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提交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方案的建议》,为毕业生和企业解决就业、招聘难题。在提案中,孙狄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中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见习期以2年为上限。此阶段内毕业生与企业签订
。
见习合同,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因此也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
此消息一出,立即遭来网友炮轰。许多网友认为“学士后”模式不过是拖延了毕业生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反而变相为企业白用工创造机会。有网友就此调侃道:博士学位毕业后可继续攻读壮士,四年壮士毕业可攻读勇士,毕业后如果还找不到工作,请攻读烈士学位。
在2008年出台的新劳动法中,并没有“见习期”一词,条文采用的是“试用期”,并且试用期最长不能超过一年有关部门对“见习期”给予的解释是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转为国家干部编制前而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事制度下的做法,长达两年的“见习期”显然与现行法律相悖。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众所周知,想方设法扩大就业门路可以理解,但“学士后”模式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并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题。在笔者看来,“学士后”表面上降低了用人成本,但实际上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企业背后必然有支凝聚力极强的团队,如果招进来的员工待遇很低,不知道自己的前景如何,心思不往一块想,劲儿不往一处使,又何谈企业的创新、发展呢?此外,企业对这些“学士后”能否委以重任,让这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得到锻炼、掌握技能,也要打个问号。
缓解就业难不是单方面逼迫毕业生“零薪酬,去当“学士后”就能解决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落实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做好服务工作,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毕业生也要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抓住机会,干好自己能干的,再干自己想干的。
的来图许
4.长春市近日下发文件,对近3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试办承担无限责任的居民服务类、科技服务类企业,核发资金数额为1元、带有“公司”字样的营业执照。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提供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
尽管政策如此诱人,但站出来响应的大学毕业生仍是寥寥无几。记者近日在长春市几所大学采访,面对是否选择创业的问题,被采访的近30名毕业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否定。问及原因,多数的答案是“没想过、不敢”。大学生不愿创业,与他们缺乏自主意识有关。同时,缺乏创业指导、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资金也是大学生不愿创业的重要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按父母和老师的规划一步步走过来的。由于自主创业这个概念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很少提及,还没在学生的思想里扎根,所以多数大学生在谈及创业问题时,尚未涉及到项目、资金和可行性的阶段就选择了放弃。
当前,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大多缺乏创业成功经验,对大学生创业难有实质性的指导。同时,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也仍以学科成绩为主,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大学生创业虽然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金融支持,但在政策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不足,如基金资助额度过低、分批次和按比例资助不利于创业者对资金的实时运作等等。
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除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外,还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意识在孩子思想中灌输创业的思想;在高校教育方面,构建创业教育机制,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改革和创业指导等环节;政府方面,应该进一步简化创业行政手续,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手续准备门槛;宣传方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对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撰写成集,向社会发行,并定期更新。
5.尽管全球金融危机致使德国经济滑入衰退,但今年找工作的德国大学毕业生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严冬,大家仍然比较乐观。专家认为,德国严格控制大学招生人数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在德国技术和经济专科学校读硕士的学生卡伊·诺亚克说:“目前我没有感受到金融危机对未来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我的方向是与媒体相关的IT技术,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相关企业做过半年实习。”
相关推荐
您好!请登录